Quantcast
Channel: Maria95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78

成熟就是接纳父母对我们的伤害---文章来自网络

$
0
0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会伴随终生。我们的亲密关系、与子女的关系,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我们与父母关系的投射作用。孩童时期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
足够多爱的人,内心深处会感到匮乏和不安;长大后,这些阴影也会投射到此人的家庭生活里。然而,我们还要为了父母无心的伤害责备他们多久?谁来为我们的幸
福负责?如果一直处于受害者模式,你注定余生都要活在仇恨和痛苦的牢笼里。所以,请放下伤害,提高自己的觉察力,做一些事情去赢得父母的尊重,这样才是对
自己负责。


与原生家庭父母的关系,会决定我们的人生吗?

很多书上都说,和父母的关系会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更会影响到我们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所以,原生家庭对人生的影响非常重大。是这样吗?


走上修行成长的道路之后,最让我惊奇的就是发现原生家庭——尤其是父母——对我们的一生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大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步。这主要与我们的内在小孩有关。


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会影响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看法。我的父亲非常爱我,虽然他年轻的时候爱玩,很少花时间在家里,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总是一回来就对我又抱又亲,而且始终无条件地支持我、爱我。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很安全,即使是害我的人,最后也会帮我。


果然,这个世界呈现在我眼前的就是这样的面貌,而且我对金钱没什么匮乏感,虽然从小家境算得上清贫,出国留学时连保证金都拿不出来,可是我一直觉得钱不是问题,只要我想要,就会有。果然,我跟金钱的关系总是很顺畅,这都得力于我父亲的爱与支持,让我对物质世界很有安全感。


我后来注意到,有些朋友可能因为父亲早逝或离家,或者即使在家却毫不关心孩子,或不知道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让他们很没有安全感,从而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对金钱的匮乏感也比较强烈,而且跟金钱的关系不太顺畅(即使赚了很多钱也会挥霍掉,或是把到手的钱往外推)。


至于母亲,有些时候则会影响我们和所有人的相处模式,也就是“人际关系”。我观察到我和人相处时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源自我和母亲的互动关系。我更注意到,太强势且占有欲很强的母亲特别容易养出内在懦弱的儿子,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母亲夺取了他的能量,没有尊重他应有的成长历程。


   这种内在懦弱的男人找对象时还偏偏喜欢强势的女人。结婚之后,有些人当然过得幸福愉快,因为他们找到与自己母亲相似的女人,所以很有安全感,相处起
来也很容易——如果对方可以提供这些有恋母情结的男人所要的东西的话。但有些人的结局却不是很好,因为有的“小男人”会不自觉地把对母亲的愤怒发泄在伴侣 身上。


   
所以,当你嫁给这种男人时,就要觉知到你可能不幸成了代罪羔羊。请记住,每个人都要先管好自己的情绪和反应,不要指着丈夫的鼻子骂他:“我又不是你妈,你那么气我干吗!”


 
 其实,你永远不是因为你认定的理由而生气。每一件让我们愤怒的事情都有渊源,都是因为内在的旧伤痛被触动了。所以,每个人都要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在心里真诚地对父母说:“谢谢你,对不起,请原谅我,我爱你。”

  

   请把生命的责任扛在自己身上,用最大的爱与包容去对待自己的父母,然后你会发现,你的福报会增加很多!


    每一段关系都是灵性上的关系。首先,我们选择了某两个人作为父母,父母也选择我们作为子女,这是双向的。第二,我们父母的角色是为了这一世
而选的(也就是说,你面对的是在今生扮演你父母的灵性存有),也许上一世你是他们的父母,现在你们的角色变了。而最糟糕的业力是你和今生扮演你父母的人之
间在上一世有很大的问题——比如他们是你最痛恨的敌人——但你并没有把问题解决,这一世他们成了你的父亲或母亲,你还是要处理好这段关系;如果这一世依然
没有解决,问题就会被带到下一世。

 

    一旦了解这一点,至少对我来说,我会有较多动力在这一世更努力地解决我的问题,因为永恒之中无处可逃。有人会说“下一世再解决这个问题吧”,不过也
许下一世这个问题会变得更糟。所以,如果你和父母之间真的有问题,例如你痛恨父母,可能就是你从前世带来的,希望你能从中学习、成长,并把这个问题解决。


 
 你和父母之间也许有冲突,因此第一步就是要问自己:“我要如何处理这些冲突?我能从冲突中学到什么吗?我是不是要想办法聊一聊和父母之间的冲突?我需不需要找到接受父母的方法,并且不要让他们的所作所为触发我的情绪?”


    我从我母亲那里学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不应该让她所做的任何事影响我。比方说,我母亲非常爱抱怨,是扮演受害者的专家,非常善于让人产生罪恶
感。我爱她、尊敬她,但不会被她影响。这不仅对我和她的关系,也对我和其他人的关系有帮助,因为她是我遇见的其他受害者的原型。当我因为母亲认为自己是受
害者而憎恨她时,我也对其他自认是受害者的人抱持批判的态度;而当我接受母亲本来的面目、接受她是由业力和教育等因素所造就的一个人时,我也能接受其他有
同样受害者心态的人了。因此,想办法利用你和父母的关系来让自己成长并变得更强大,是很重要的事。此外,要为了父母亲在你的生命中扮演父母的角色而尊敬他
们。有时候,你必须原谅他们对你所做的事——或你认为他们对你所做的事;有时候,你得为你加在他们身上的事寻求原谅。这些事情很重要。

     没有人打从心底真正恨父母,潜意识里,每个人都非常爱自己的父母亲,这是我们的本性,你无法否认。如果你说你恨自己的父母,或者不喜欢
他们,那是因为你受的伤多到让你感觉不到对他们的爱。每个人小时候都迫切需要父母的爱,如果得不到,我们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毕竟我们那么弱小、无
助,如果被丢到外面的世界,是无法靠自己生存下去的。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没有被要求必须考取执照才能为人父母?这很有意思。在当今社会,做什么事都需要执照,有驾驶执照、行医执照、会计师
执照等等,要从事某项专业工作就需要执照。但为人父母如此重要,是影响下一代命运的大事,竟然不需要执照,甚至连“职前教育”都没有!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
都可以成为父母,担负起养育下一代的责任,这真是太草率了!


    世上的确有很多不称职的父母,那我们无疑就是受害者了。但事情已经是这样了,父母对我们的伤害已经形成,抱怨会改变这一切吗?重要的是,你想以受害
者的身份度过余生吗?想要快乐,就必须改变自己,放弃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这是唯一的路;如果处于受害者模式,你注定余生都要活在受害者的牢笼里。然而,
你是可以走出受害者模式的,就像马丁纳一样,虽然他的父亲很冷漠,从不表达对他的爱,母亲则在情绪上虐待他,他几乎肯定会成为受害者,但他还是承担起自己
的责任,自问:“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我要改变什么?我必须处理哪些事情?”这就是负责任的态度。


如何放下父母对我的伤害?

  

    我小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将我寄养在外婆家。我从没见过父亲,母亲也经常不在家,虽然外婆很爱我,但我心里依然有无法弥补的缺憾。长大以后,我和母亲
的关系非常疏离,她再婚,有了其他的孩子。我觉得母亲根本不爱我,也痛恨她。我知道应该孝顺父母,可是我的父母这样对我,叫我如何爱他们,原谅他们对我的
伤害呢?


     无法放下对父母的怨恨,对你和父母来说,尤其是对你自己,没有一点儿好处。你是否曾经承诺或承担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却做得很糟糕呢?考虑到
你父母当时的生活状况和知识能力,你觉得你会是一个比他们更好的父母吗?你这一辈子都不会犯下和他们同样的错误吗?天下的确有不够格的父母,但你要相信,
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最大的努力,很多人自顾不暇,甚至完全无力顾及他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如果你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你的父
母,就会了然于心。


     你说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其实是违反天性的。我并不是说你不对,而是你压抑了对父母的爱。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不爱自己的父母,爱父母是人类的天
性。不过,小孩子并不知道如何爱自己,通过与他人(通常是父母和小时候照顾他们的人)的互动,才渐渐学会看待自己、对待自己和爱自己。这方面你可能有所欠
缺,所以潜意识中,你不知道如何爱自己。而由于失望,你否认了对父母天生的爱慕和渴望——在这种压抑和否定的情绪中,你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内在的平安喜悦要由自己负责,你还是可以在内心平静理解的情况下知道父母当年的所作所为对你是不好的,在这种状态下与他们互动,会比心里带着怨恨去
尽义务好得多;也就是说,区分是非不必和负面情绪掺杂在一起。然而人生的秘密是,你越是能与自己的源头和睦相处、就越能爱他们,你的人生就会越顺遂。做不
到没关系,但要察觉自己没做到。不要以别人的作为当借口,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起全责。



   
 你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渴望父母呵护的孩子,而是个成熟的大人了,但你内心深处还住着一个缺乏关爱、非常不满足、不快乐的内在小孩。请你在每次察觉到他的时候安抚他——你可以成为自己想要的那种父母,关爱、接纳并包容你的内在小孩。

而面对父母,你要知道,他们怎么对待你是他们的事,但你如何对待他们则取决于你。孝顺父母天经地义,因为是他们把你带到这个世界,光是为了这一点,你就该感激他们。追本溯源,尊重自己的源头,会为你的生命带来意想不到的丰富。试试看吧!

     认为自己的父母很糟糕是一种舒适区,一种你赖以生存的心理模式。你在内心编造了一出父母害你受苦的戏,这样你就能不停地重复播放,然后利用
它作为借口,说你的生命被困住了。你到底还要为了自己的不快乐怪罪父母多久?这一切必须有个停止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回顾过去,为自己现在的不幸找个借
口:如果过去一切都好,如果我接受适当的教育,我就会很快乐;如果我没有遭受情绪上的虐待,一切都会很完美。我不认为世界上有很多人接受过完美的教养,因
此,也许这种养育环境上的不完美、父母的不完美和你的不完美,对灵性而言正是完美的设计。


     至于父母的问题,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父母的爱,而这种对父母的爱的需求,最终必须被爱自己的需求取代。如果把对于父母的爱的需求,替换成对孩
子、伴侣、家人或朋友的爱的需求,我们就把力量移到自己之外,交给其他人了。即使面对神,如果你只要神爱你,却忘记寻找让自己更爱自己的方法,你依然在寻
求外部力量。所以在某一刻,你必须开始成为自己的父母,成为你想要的那种父母。


      事实上,我们是自己的坏父母,所以别再责备父母亲了,你应该看看我们是怎么批判自己、打击自己、说自己坏话的。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下,我们也会贬低自
己、愚弄自己、不尊重自己,变成自己的坏父母,这样更糟。你可以怪罪父母不完美,但你没有借口不成为自己的完美父母,不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那个始终爱
你、给你忠告、安慰你、支持你的好朋友。我从我父母那里学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不能依赖他们,而必须依靠自己,成为自己的父母。因此,我停止怪罪他
们,不再当个受害者。我原谅了我的父母亲,因为我从灵修中了解到,父母对我的生命目的而言是完美的,我选择了这两个灵性存有,而基本上,他们就应该是现在
这个样子。所以,我最终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命道路,而父母是我计划中完美的一部分。我认为大多数人都要充分地了解到,我们现在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了。此外,
当我们为人父母时,要接受自己不可能完美,也不该完美,没有任何事物应该完美——死的时候你就完美了,而在那之前,你必须找到方法持续练习。


    小时候我们弱小无力,所以觉得父母无所不能,“应该”有能力对我们好——我们的怨恨就是从这里来的:“既然生了我,就应该对我好(这句话是真
的吗?);你有能力对我好,却不这么做(这真是个美丽的误会,我们都太高估父母了)。”我们必须看见自己内在有个无辜、柔弱、幼稚的小孩,这个孩子一直想
得到爱,然而,他总是会失望,因为他将希望寄托在一对无法付出爱的父母身上。

所以,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成长负责。我们会将父母的声音内化,变成自己内在的批评者。如果
仔细听就会发现,那些批判自己的声音,和父亲或母亲在批评我们、指使我们的声音很像,连语气和用词都一样。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内在成人,也就是我们理想中
的父母,如此一来,每当感觉很糟时,内在成人就会出现。我们的内在父母会批判我们,内在成人则会出来调解。别忘了,我们还有个受伤的内在小孩,他一撒野,
内在父母就会出来管教,于是我们会因为内在的冲突而感觉很糟。这时,内在成人会出来调解,要内在小孩别无理取闹,要内在父母别那么严厉,这样就能确保内心
的和谐。所以,我们要试着成为自己理想中的父母,培养内在成人。方法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最爱的孩子在哭泣,而你处于自己最好的状态,你会如何安慰他?请你
就用这种方式来安慰自己,做自己的父母。


父母身上的缺点让人难以接受,怎么办?


我的母亲是个想法非常负面、总是爱抱怨的人,我觉得自己很难爱她,她身上的许多缺点都让我难以接受,因此我很容易和她吵架。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吗?我该怎么做?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你只要随时管好自己就行,可是这真的不容易。下次再和母亲共处时,你可以试着保持高度警觉,如果她又说了
一句负面的话,让你想发火,请把注意力转回自己身上,感受一下究竟是哪个身体部位不舒服,再把呼吸带到那个部位,轻轻地安抚它。这样做可以帮助你回归自己
的中心,而不会随他人的脚步起舞。然后,你可以平静地告诉母亲:“谢谢,我觉得这样比较好。”如果你既温柔又坚定,对方通常会给你留点余地,也就是空间,
这是你在这段母子关系中最需要的。


我们永远不可能改变对方,可是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只看到对方该如何,却很少问自己能做什么。一味容忍是没有用的,最终还是会爆发,只有把注意力
从他人那里移回自己身上,并作出改变,你们的双人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跳出不同的舞步。一段关系的维持不需要两个人,只要一方有所改变,另一方原有的舞步
就跳不下去了。我建议可以多看看个人成长与灵性发展的书,逐步改变自己,到时你就会发现,当你的内在改变时,外在的人事物也会跟着产生变化;原来很费力的
事,现在也可以轻松过关了。


    不必强迫自己去爱父母。你一心希望拥有一对完美的父母,却没有意识到父母对你的生命目的而言,其实已经很完美了。如果可以了解这一点,一切
都会发生变化。对我来说,是父亲改变了我。当我明白是我自己同意父亲扮演冷漠的角色,同意他不表达爱、不触摸妻儿、不散发温暖时,我就学会爱他那些特质,
爱他坚守和我的灵性约定,爱他坚持做自己,爱他让我从他身上学到的功课及美好事物。我们偶尔会忘记,即使不喜欢父母,也不代表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坏事,还是
会有些好事,有些值得感恩的事,有些从父母身上学到、对我们有益的功课,但有时我们只因为无法接受大多数的事,就把一切丢掉。以我为例,如果没有我父亲,
如果他不是那么严厉、那么有纪律,我肯定会长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也许会变得很不受约束。我这种个性其实需要在严厉的管教下成长,否则长大后可能会去作
奸犯科。小时候我因为父亲的严厉管束而不快乐,但现在我对此觉得很满意。


   其实,父母身上让你难以忍受的缺点,通常你自己也有,而且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我知道这很难让人接受,而且往往是我们的盲点(阴影)所在。
然而,想要成为一个健全、快乐的人,你一定要看到自己的盲点,接纳自己的阴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了解到,父母身上令你讨厌的特质,其实你自己都有,从而知
道大家都是平等的、都会有缺点。请从父母身上收回你的投射,这样你会快乐许多,和父母的相处也会变得更容易。当然,你的亲密关系也会有所改善。

  

 同时,针对这类问题,我们也要了解到,父母并不是完美的,而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是我们人生计划的伙伴,是来帮助我们学习生命的功课的。在头脑层次
上,我们可以接受这个道理,但在心中,我们有时仍然很痛苦,觉得成为受害者比承担起所有责任容易得多。因此,我经常说我们要有内在力量。马丁纳,你对于锻
炼内在的“灵性肌肉”,以拥有更多空间和力量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对许多人来说,找到自己尊敬的榜样是很有帮助的。比方说,许多人被甘地所鼓舞,我本人则深受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和马丁·路德·金的激励。榜样
不一定非得是大师,但一定有你崇拜的某些特质,而人之所以会崇拜别人的特质,表示他自身没有。所以出于崇拜,现在你必须去做一些实际的事,并在做之前先自
问:“我的榜样(例如佛陀)会怎么做?”


   另一种方法基本上是去观察某些人,看看自己想拥有他们的哪些特质,然后就开始每天花几分钟去“下载”那些特质,比如“尊重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就从特蕾莎修女下载了很多“耐心”——视她为耐心与爱的榜样。而下载了自己想要的特质之后,你就可以辨识它们,然后将之吸收到自己的系统中。一旦觉得自
己体内的所有细胞都吸收了你下载的特质,感受到细胞和它们一起振动时,下一步就是如何运用的问题了。你可以将那些特质运用在生活中的许多情境,之后就开始
活出那些特质。


    这就是信念和特质的区别。你可以有非常重要的信念,但特质却是你行动的一部分,你会实际活出特质,还要真正想象自己生活在其中。这对于改
变我的生命有极大的帮助。许多人会问:“耶稣会怎么做?”这还是有些把焦点放在自己之外;但如果你问:“我想从耶稣那里获得什么样的特质?”然后开始下
载,你会真正感受到那些特质,并开始行动,这就变得比较“内在”了。如果每天花几分钟练习,用不了几个星期,你就会开始注意到不同之处,因为那些特质成了
你身份的一部分、你行为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能让我们变强大、给我们力量的好方法,而发现人的头脑可以做到些什么真是太神奇了。《我们到底知道什么?》(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这部电影提到,大脑不知道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区别,而我发现,道教人士在练气功、按摩五脏时,也会运用观想和想象的技巧。比方说,练阳气时要想
象从太阳那里收集阳性能量、收集热;而想要冷静下来时,就想象从月亮那里收集阴性能量。接着,想象气从头顶进入身体,经由中脉或所有脉轮一路往下,通过全
身。有时候,我们会按摩五脏来平衡阴阳。这整个过程都透过观想和想象的技巧完成。


 “下载法”,利用想象和观想来下载我们想要的特质,这真是个好主意。比方说,我有许多爱我的读者,他们觉得我有很多美好的特
质,其实我也许没有,但只要他们非常信任我、非常爱我,就可以想象从我这里下载了那些特质,然后,那些特质就会成为他们的,而不再是我的。

  

   总之,找个自己可以信赖、亲近的榜样,效果会比较好。其实每个人出生时都具备了这些特质,但因为缺乏练习,便逐渐荒废了。事实上,我们和耶稣、佛陀
没有任何区别,你的本性是平安和爱,就像太阳一样,现在只不过被后天的许多习气遮住了,如同云挡住了太阳。然而,我们就是无法相信这一点,因为觉得接触不
到自己内在的力量。我们从小被训练、制约,已经不相信自己拥有这些特质了。


 在想象的过程中,我们能取得头脑(特别是左脑)认为我们没有的信息,所以下载特质是非常好的练习,对生活的改变非常大,非常有帮助,这个方法绝对有效,无论是想要写书,想变得更有耐性、更有爱心、更愿意付出、更能宽恕,还是针对你想要改变的任何面向,它都能
提供帮助。

下载特质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处于放松状态。你可以播放一些音乐,坐在舒服的椅子上,至少花5分钟让身体

(转载)


回复“近期课程”,可看到近期好课分享。


如果你喜欢这些分享

欢迎你添加身心美学公众微信号: sxmx_space

 

每天让自己的心灵花园散发爱的芬芳!

 

 

芝华的身心美学空间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ndyinlight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zhangzhihua988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78

Trending Articles